夏日午后,煙雨朦朧,走進福鼎市硤門畬族鄉柏洋村,一邊是若隱若現的連綿群山,一邊是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酒店、公園、學校、文化中心等設施一應俱全。
與如今面貌不同,這里曾經十分貧窮,全村25個自然村70%人口居住在大山里,人均年純收入不足600元,村負債達43萬元,是一個典型偏遠貧困村。多年來,立足資源優勢,該村搶抓福寧高速建設、福鼎市全面建設小康示范村和浙南產業轉移、溫福鐵路和寧德核電站建設等機遇,不斷自我“造血”,建設集工業、農業、旅游、商貿、文化為一體的“大柏洋”。
“‘就地取材’,我們著力打好資源資產‘盤活牌’,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子,打造寧德核電服務區、柏洋工業區、金山農耕文化園、田頭水果采摘園等‘兩區兩園’,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柏洋村黨委書記王兆品說。
看著家鄉變化,在外打工的柏洋村村民鄭為亮于2015年返鄉,先后承包經營寧德核電營地食堂和柏洋村振興大酒店。“如今,村里發生很大變化,我們在家門口就可以創業。”鄭為亮說。
與此同時,一大批外出務工人員紛紛加入“回鄉潮”,當起“新農民”,在家門口“掘金”,為鄉村振興接續奮斗。
筑巢引鳳,推進村民變工人、變商人、變股東,柏洋村因地制宜,山海并進、工農并舉,促進三大產業協調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致富。2021年,柏洋村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26.6億元、村集體收入732萬元、農民可支配收入3.5萬元。
今年,柏洋村繼續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走前頭、作表率,把“數字柏洋”作為新階段發展定位,建設數字化成果展覽館,展示該村鄉村數字化初步成果、產業振興和鄉村治理經驗等。
“我們從黨建引領、數字賦能、機制創新、產業帶動四個方面入手,利用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技術,將鄉村吃喝玩樂游學購信息搬上互聯網平臺,并提高黨務、村務、財務等治理水平,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智慧村務管理的鄉村治理新模式,努力實現‘宜居柏洋、宜業柏洋、文旅柏洋、數字柏洋、共富柏洋’的新階段目標。”王兆品說。
如今,柏洋村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文旅產業不斷升級,給村莊帶來了人氣;加大教育投入,共享城區優質教育資源,留住人才、發展人才;由村集體出資,承擔所有村民“三險一金”費用,為60歲以上村民購買“惠民保”險種、發放養老補貼等,不斷提高公共福利水平……
觀念新了、干勁足了、心氣齊了,柏洋村村民都說“要錢要物不如要項目要發展”,崇尚新風、生態文明、產業發展等也寫入村規民約,凝聚發展正能量。
“今年,我們著力推進柏洋廉政文化公園、生態研學旅游教育基地、永和新村白茶文化創意風情街區等工程建設,打造金牌旅游村,努力實現村集體收入突破1000萬元。同時,建設柏洋加油站、幸福園等項目,讓瑞云、東稼、漁井、青灣等周邊山區村共同出資參與,攜手并肩向鄉村振興邁進。”王兆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