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推進漁業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之二
8月19日,在三都澳白基灣海域,市城投海藍公司的人工作業船和機械打撈船忙著打撈海漂垃圾。為鞏固清海成果,我市組建海上環衛隊伍,配備人員200余人,配置打撈船只32艘,統一負責三都澳和沙埕港內高潮線以下海漂垃圾打撈。這是我市全力推進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的重要舉措之一。
2018年,我市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為契機,著力規范海上養殖秩序,全面開展海上養殖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依法養殖、科學養殖、生態養殖的路子,得到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的充分肯定,成為全國水產養殖綠色高質量發展典型。2021年,福建省政府在全省沿海地市開展為期三年的海上養殖轉型升級行動,推廣“寧德經驗”。
立足“全面清”
我市海域面積4.45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1046公里,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約60萬人從事海上養殖、捕撈和加工銷售,漁業是沿海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但是,長期粗放的養殖方式,導致海洋環境日益惡化,進而反噬海上養殖,形成惡性循環,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刻不容緩。“在整治和轉型升級過程中,我市立足‘全面清’,聚焦‘規范養’,突出‘長效管’,讓‘海上田園’換新貌、展新顏。”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全面清”清什么?“以大黃魚養殖為例,大黃魚養殖產業化以來使用的傳統網箱,長期存在抗臺風能力弱、泡沫浮球易老化破損等問題,一旦遭遇臺風,海面上就會漂浮大量的垃圾。此外,養殖設施低端,并存在超規養殖、亂占航道、過度用海等問題。這是我們需要清的。”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
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村漁排轉型升級示范區的海上民宿 李榮斌 攝
“清海”清出新常態。在霞浦縣七星海域,通過下水環保型全塑膠深水大網箱、環保型小網箱等現代設備,有效克服傳統網箱養殖水體交換差、水質污染嚴重等弊端,養殖品種增多、品質增強,大黃魚、紅古魚等售價較過去傳統養殖提高三成多,華麗轉身為全市最大的深水大網箱新型漁排養殖示范區。
兩年時間,我市實現了256萬畝禁養區內的養殖設施全部清退。從無序養殖導致海水渾濁,海面垃圾四處漂浮,到如今碧波萬頃,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中華白海豚頻現。經兩年努力,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取得決定性勝利。
聚焦“規范養”
違規養殖清出去,規范養殖引進來,合理合法又高效地解決沿海漁民發展空間的問題。我市制定頒布了《寧德市海水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科學劃定禁養區、養殖區和限養區等功能區,讓漁業養殖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先后出臺養殖設施升級改造實施方案、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產品質量控制準則等文件80多份,有效保障海上養殖高質量發展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有度可把。
在養殖設施方面,引導養殖戶將傳統網箱升級改造為環保塑膠網箱或深水抗風浪大網箱,海帶、龍須菜等藻類養殖使用的泡沫浮球更換為環保塑膠浮球。全市累計投入資金45.48億元,完成海上養殖區和限養區升級改造標準漁排55.75萬口、深水大網箱3450口、貝藻類33.74萬畝。同時,通過創新舉措,解決了轉型升級中資金、標準、技術、風險等方面的難題,高效推進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工作。
三都澳海上新型漁排 鄭維偉 攝
海洋生態持續優化,經濟效益看得見。走進福安市下白石鎮西南部的鱸門港區,遠遠看到岸邊五顏六色的“地標建筑”——漁家小屋,便知來到了寧海村。藍黃相間的現代漁排盡顯海上養殖綜合整治成果。如今,3個萬畝海上養殖示范區已成為漁民牧海耕漁的“聚寶盆”,一幅“海上田園、多彩漁村”的和諧畫面在此拉開。
“以前用泡沫網箱養,水質越來越差,魚也很容易生病,養什么都很難活,損失越來越大。”養殖戶王君惜說,如今這片海域上再也看不到泡沫、木質的網箱和浮球,取而代之的是成片塑膠漁排。目前,寧海村共建成小網箱5000口、大網箱32口、管理房1座,用于養殖大黃魚、真鯛魚、鱸魚、石斑魚等,經濟價值達2.3億元。通過出租漁排,該村從“空殼村”逆襲成百萬元村財產業村。
突出“長效管”
近日,在福安市溪尾鎮溪邳村,工作人員通過“智慧漁村”系統查看該村各個碼頭岸線和主要路口監控管理情況。同時,通過云廣播宣傳漁排改造政策,讓村民隨時隨地熟悉政策。線上、線下齊發力,依托“智慧漁村”建設,溪尾鎮組建岸上巡查隊,落實常態化值班巡查制度,加大岸線巡查,重點巡查木材加工點和岸上新建木質漁排以及外來木質漁排的去向,防止木質漁排反彈回潮。
做好清海“后半篇”文章,還要做好“長效管”的工作。我市在全面清退禁養區違規養殖設施的基礎上,嚴格按照“應發盡發”要求,全面發放水域灘涂養殖證,并建立健全海上執法巡查長效監管機制,著力規范和從嚴管控海上養殖秩序。通過發證養殖、常態巡查、網格管理、智能管控等舉措,進一步厘清海域權屬權證關系,群眾原本根深蒂固的“祖宗海”“門前海”等觀念逐步淡化,海域國有、依法用海、有償用海、持證養殖成為普遍共識,自發參與“退養還海”、升級改造的群眾越來越多。
位于三都澳白基灣的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塑膠網箱養殖基地的光伏項目李民雄 攝
目前,我市以縣為單位、以衛星影像圖為基礎、以調查登記的養殖信息為內容,建成縣級海上養殖網格化管理數據庫4個,動態管理、調取海上養殖的位置、類型、品種、養殖戶信息等,實現養殖屬性及空間信息“一張圖”管理。同時,將縣級海上養殖網格化管理數據庫融入市級智慧海洋平臺,實現目標檢測識別、綜合態勢顯示、異常行為分析、預測預警、聯動處置等功能服務,滿足養殖、漁船、漁港監管,以及執法管理等業務需求。
發力“雙碳”大局,藍色經濟更顯綠色成色。白基灣海域、七星海域等5個海上新型塑膠漁排建起了海上“風、光、儲、充、用”一體化試點項目,實現海上漁排不間斷供電,推動海上清潔能源使用。同時,在全省率先建成能夠覆蓋沿海海域的5G高速精品網絡,為牧海耕田注入“智慧”力量。接下來,我市將積極推進建設蕉城秋竹、福安下白石、福鼎安仁及霞浦七星等一批以漁旅融合為特色的“水鄉漁村”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培育漁業特色鮮明、旅游配套完善、業態豐富的海上旅游新樣板,努力走出一條產業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新路子。